朋友圈“曬”孩子、畢業找工作海投簡歷、考試報名打印資料......這些都可能導致個人信息在網絡平臺泄露。今天是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“個人信息保護日”。哪些途徑可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?又該如何避免?帶你一起了解↓↓↓
快遞包裝上的物流單含有網購者的姓名、電話、住址等信息,網友收到貨物后不經意把快遞單扔掉導致信息泄露;火車票實行實名制后,車票上印有購票者的姓名、身份證等信息,很多人在乘坐完火車后,會順手丟棄火車票,不法分子一旦撿到,就可以通過讀票儀器竊取車票中的個人信息;在刷卡購物的紙質對賬單上,記錄了持卡人的姓名、銀行卡號、消費記錄等信息,隨意丟棄同樣會造成個人信息泄露。
使用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工具與人進行線上互動時,不自覺透露姓名、職務、單位等信息;家長在朋友圈曬娃的同時,無意中透露了孩子的姓名、就讀學校、所住小區;部分網友旅行發朋友圈打卡、曬火車票、登機牌時,忘了將身份證號碼、二維碼等敏感信息進行模糊處理……這些網上社交的小細節,都有可能出賣你的個人信息。
網上購物平臺需要注冊信息,如手機號,QQ號碼等。通過這些,不法分子可以從QQ資料、空間等渠道獲得更多個人信息。
在街上,人們有時候會碰到商家邀請參加“調查問卷表”、購物抽獎活動或者申請免費郵寄會員卡等活動,他們一般會要求路人填寫詳細聯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,這相當于把自己的信息送上門!
大部分人找工作都是通過網上投簡歷的方式進行,而簡歷中的個人信息一應俱全,這些內容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,以極低價格轉手。不法分子可以通過這些私人信息贏得你的信任,對你進行詐騙。
各類考試報名、參加網校學習班等,經常要登記個人信息。一些打印店、復印店為了牟利,會將客戶信息資料存檔留底,然后轉手賣掉。
很多個性化服務都需要個人信息,以LBS(基于位置的服務)為例,不少商家與社交網站合作,通過無線網絡確定用戶位置,從而推送商品或服務。更為可怕的是用戶被實時“監控”,這為詐騙、綁架勒索等打開了方便之門。